能,屡谴责之,云乃去官。(4分)(2)今果见杀,罪无彰验,将令群心疑惑,窃为明公惜之。(6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早发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2)“独向长空背雁行”句中特意强调是“背雁”行走,而不用“朝前行”“离家行”的说法,有什么好处?(5分)13.默写(6分每空1分)(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借秦朝灭亡的教训,告诉后人如果不引以为鉴的后果
f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赤壁赋》一文中,苏轼认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世间求福的事,他也没有拼命追求,但仍指出列子不够逍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本大题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