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云南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14、【参考答案】A【解析】B、第七段第二行,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C、偷换概念,“误用马谡使长亭失守”是为了证明“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D、与原文不符,“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宁可多一些时候的诸葛亮倒也不坏”“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13、14题【答题思路】①直接根据中心论点找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如13题A选项文章开头就有提到。②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与原文不符。比如13题B选项中的“比较多”就属于以偏概全。③注意论点论据与材料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偷换概念。15、【参考答案】两个“诸葛亮”不一样: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答题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因此阅读时注意将深入挖掘。16、【参考答案】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答题思路】
16
f1,注意分值,判断答案大致有几点内容。一般3分3点、4分两点。2,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进行概括,注意信息不要遗漏。3,注意扣题。题目问“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因此回答时应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17、【参考答案】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答题思路】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变式题型】①你同意文中“”观点吗为什么②你身边的人是否能做到文中提及内容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