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打扫班级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f二、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1强化教师身教“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师,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
f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