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
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
f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和追求理想社会。
14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f15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17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18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