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A,分布D,代谢M及排泄E过程。主要任务
药理学研究内容: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
和禁忌症、药物体内过程和相互作用等。
临床前药理学分为主要药理学、一般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等临床药理学分为I、II、III、IV期临床实验
新药药理学
副作用: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易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然残存的生物效应
撤药效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重的效应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患者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先天缺陷疾病)
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有些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
现象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部分激动剂和完全激动剂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
非特异性药物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特异性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
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中毒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会相应增加,直到出现最大效应。以后若在增加剂量效应不会进
一步增加,反而会出现毒性反应
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极量(是用药安全的最大限度)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药物方面: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反复用药
影响药效的因素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