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核心指的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学生观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就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的很有趣味,是不是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