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至今绩效管理创新时期8、绩效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奖勤罚懒),是20世纪60、70年代第二阶段(主观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德能勤绩),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第四阶段(科学考核),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9、绩效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控制论)无论是自动机器还神经系统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具有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集合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绩效管理的各个组成要素彼此相关联且相互区别,这些组成部分既无多余也无不足,构成了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层次性主要是指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证、发送、
2
f传递、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过程10、(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日标管理理论,即“且标管理及自我控制”的概念(爱德温洛克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他们于1967年提出“且标设置理论”(需要激励模式)认为需要是多层次的,低层次满足后才会转而道求商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影响最为广泛(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目标激励理论源于此(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权衡激励理论源于此(斯金纳)创立的强化理论,强化激励理论源于此11、成本收益理论(自利性)指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为省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经济性)指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经济活动经济、高效(计算性)指行动者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达到自利的目的,达到经济、高效,必须对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12、绩效考评系统的原则(公平解释原则)对各种绩效评估结构的认识,对个人绩效评估的确定方法的认可,可以使员工增加对组织信任感以及有效地激励员工(平等对话原则)上下级之间的对话是必要的,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要保持持续的沟通,以确保信息的互动公平(相对稳定原则)企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完善性是影响员工程序公平感重要因素13、(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