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2)通过继承与创新,来换变年俗形式。(或: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14.作者列举了年味变得寡淡、过年氛围的失去、过年方式庸俗化等现象,表现出对待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败落的忧虑和担心,从而论述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的必要性。15.文中(第5段)说“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因此“文化传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精神家园,“回家”就是回归“文化传统”,就是回到我们的精神家园。16.答案示例:(1)仪式感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仪式感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2)仪式感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仪式感是端午祭奠的高节缅怀。17.A【解析】13.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依据题目结合文章第3、4段中的“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等语句来概括作答。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阅读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这段文字前三句话依次列举了现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氛围的失去、过年方式庸俗化等现象。通过“对
f待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拯救回来,怕是难以计算时日”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待文化传统败落的忧虑和担心,从而提醒人们“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的必要性。据此理解作答。15.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本题作答依据文章第5段“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这一句可知,作者所说的“家”指的是“文化传统”。“回家”指的是回归“文化传统”,回归到人们的“精神家园”。据此理解作答。16.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