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铺了芝麻秸儿,
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
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
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
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②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
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
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
,
。因为阖家团圆、守岁祈
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存在,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
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③“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
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过年,“过”意味着庄严,“年”代表着主题。
过得太随意,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得太前卫,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都会失去
过年的氛围。而像通宵麻将、红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对
待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
一旦败落下去,要拯救回来,怕是难以计算时日”。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
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如果贪图舒适享受,把节俗仪式
当作应景的形式、累人的负担,甚或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节日岂能不变味?
④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
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
f视。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⑤春节这样的文化传统,不是摆在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的出土文物,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今天我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