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一、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孔子认为要达到治国平天下,实现世界“大同”,必须从修身做起。《大学》:“大学之道,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需要新生命发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把修身作为本呢?个体必须依群体,群体必以健全个体人格为美。群体亦是另一种形式的个体。所以《论语宪向》说:“修己以安百姓”。《易》说:“天与大同人,君子以族类辨物。”“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都是群已统一的意思。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以实现王道之治的目的。人无修养,“人极”人道的极至不立,就不能成为人。伦理即是群
f己关系,道德即是修身。“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伦理道德是将政治与人格连接起来。西方把政治降为肮脏的争夺权力的理论,而孔子赋与政治以人文精神。
孔子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突出的价值。
(一)自强不息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二)与时俱进
f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