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工作的反思
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独特的理解和方法。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初三,无论
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初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关注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初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
f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很差,从而缺乏成就感,令其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二、让初三学生拥有成就感初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是学的不好,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希望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追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