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论言、象、意、画之间的关系
作者:黄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都有所探讨,大致可分为言能尽意和言不能尽意这两相对立的观点,前者主要以欧阳建为代表而先秦哲学家往往多偏向后者。历史的车轮不断的碾压,对于言意关系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却仍旧无法得出结论,现如今笔者加入了“画”这个成分,以“画”作为桥梁尽可能形象的阐释言象意画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关键词:言不尽意;立言以达意;立言以尽象;画与象的关系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3701言不尽意,或者意在言外,是自先秦以来很多哲人所认可的观点。《周易系辞》托言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阐述,首开“言意之辨”的先河。古人在承认“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同时,指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当然语言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意思,那样的言语是表层的肤浅的,只适用于一些广泛的交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都是浅显的,无法尽情的亲突出心中所思所想。那么为什么意思是无法是语言所能阐释出来的呢?《庄子秋水》载:“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这也就揭示了语言所阐释的神和魂的不同,神是外表的东西而魂就是内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一、古人对言意之辨的研究“言尽意”派的代表是西晋的欧阳建,他认为言意本是一回事:“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言不尽意”派以先秦哲学家为代表,魏晋玄学家也多承袭这一思想。王充认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故“意奋”才能“笔纵”,即言随意出。而后人所读前人作品,经历了历史的变化,环境的转变,更由于所读者的心绪的不一样,所能够体会出来的内容也就存在了差别。这些成分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作家言以尽意企图的实现,因而时常出现辞不达意或“哑言”状态就不足为怪。这便是刘勰所说的“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结果自然是“言所不追”了。言不能完全的表达意思,是因为语言具有多义性和语言具有间接性,语言表达意思需要通过大脑进行转换。欧阳修《六一诗话》借梅圣俞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