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用法辨析
“而”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意义丰富。“而”除了作第二人称代词用外如“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更多的是作连词用。作连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和意义关系
1表并列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2表承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3表修饰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渔父》4表转折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递进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6表假设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7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8表目的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然而正是“而”的这些用法特点常在教学中引发争议很多学生对“而”的用法和意义不能正确辨析不少老师的认识也有商榷之处。本文就“而”作连词用的几种容易引起误解的意义关系做个辨析。
一、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的辨析
这两种关系常被有些老师理解错误而讲错。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例2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例3黑质而白章。例4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上四例中的“而”都被有些老师讲为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而”所连接前后内容或主体彼此没有主次关系谁在“而”的前后都不会导致表意出现问题因而可以互换。用作并列关系的“而”常可省略。如“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说成“二败三胜”一点不影响表达。
f递进关系的特点是“而”所连接的前后内容或主体在表达的意思上是层进的表意重点在“而”后面的内容或主体上其强调是后者因而具有不可调换的特点。
我们理解“而”的用法不能简单地看句子表面的结构或肤浅的理解句意而要深入分析作者运用句子所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1的“而”表递进作“并且”讲。“博学”能做到的人很多但是要做到“日参省己”则很难了不做到这样也就不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例4的“而”也是表递进。有老师认为“哀”后省掉了“之”与“生之”结构相同用“而”连接都表示对蒋氏的同情应该是并列关系。这样理解未免肤浅蒋氏说这话意思是有轻重的“哀怜我”是一回事“让我活下去”又是另一回事了递进意思很明显。例2和例3都是并列关系。
再看下面选自《过秦论》的几个句子
例5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例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例5中的三个“而”都是并列关系。
例6的“而”由于处于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