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关键词狂犬病;传统疫苗;细胞疫苗;新型疫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129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50223021传统疫苗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并于室温干燥,经此制备的疫苗试验后在1885年首次应用于人并获得了成功。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1911年semple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提高了疫苗的易感性。应用化学方法如酚、β-丙内脂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疫苗。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山羊脑组织制备的semple疫苗,直到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和bhk细胞疫苗取代。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而且水平低等原因,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七次报告(1984年)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并极力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2细胞疫苗21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1964年wiktor在wistar研究所首次描述hdcv,并进一步通过比较试验最终将来源于semple疫苗生产用pm狂犬病毒株适应到
fw1~38人二倍体细胞株(后来又适应到mrc5细胞)。该疫苗于1974年首次获准生产,并于1978年开始商品化。hdcv不含任何神经毒因子,并不含任何外源动物杂质,因而可以解释它在重复注射后较好的耐受。采用
ih法检测疫苗的稳定性证实,疫苗在4℃和37℃放置1个月后,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将5批效价为43~56的疫苗4℃存放35年,所有批号滴度均大于25iu剂。早期调查发现,hdcv预防接种后1个月或3个月达到抗体峰值(10iu左右),随后便逐渐降低,但1~2年内滴度始终大于05iu,通过1~3年内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迅速增加10~15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相近。
人二倍体细胞(hdc)为正常核型细胞,无致癌性,并且由于hdcv所具有的高免疫原性和良好的耐受性,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几个亚洲国家使用,这使其成为评价任何一种人用新疫苗的标准疫苗1。hdcv的缺点在于hdc不太容易培养,而且狂犬病毒在hdc上培养的病毒滴度相对较低,仅能在空间有限的细胞瓶内培养,这使得疫苗的价格非常昂贵。在美国,用hdcv暴露后处理一个疗程费用高达1000多美元;而在巴基斯坦,用羊脑组织苗(semple疫苗)进行全疗程处理只需25美元,这样就限制了该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
22原代细胞培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