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教材第48页探索1.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的条件: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④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接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结论是:在孤立国内,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圈。第一圈:园艺和乳畜农业带,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如鲜奶、蔬菜等。第二圈:林业带,为城市供应木材和燃料等。第三圈:作物轮作带,该带内作物6年轮作一次。6年中有2年种稞麦,分别用1年种土豆、大麦、苜蓿和野豌豆。这样,中间就不需要有休闲地。第四圈:谷草轮作带,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7年轮作一回。第五圈:三圃轮作带,每年分别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燕麦、稞麦和休闲,3年轮回一次。第六圈:粗放畜牧带,生产牧草,实行粗放经营。在该带以外就是未耕的荒野。2.“杜能环”毕竟是理想状况下的模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的符合这一理论,有的
f不符合,因为毕竟有很多因素诸如交通条件等不尽相同,所以有些并不一定呈典型的环状。二、教材第57页复习题1.与杜能的区位模式相比,现代农业生产的区位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区位分布。在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大城市的城市用地与城市边缘地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