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之间保持张力,只有科学与人文融合才能共同提升人的幸福与尊严,只有文化事业繁荣了才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文化事业是根,文化产业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文化事业是源,文化产业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文化事业是实,文化产业是名,实至才能名归。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根基和归宿。当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部定位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脚下”向“管天下”转变。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在现阶段,我们应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中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不能一厢情愿地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文化是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当前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注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提倡高尚的人文精神与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人性化的伦理维度,让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进而塑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f◆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苗瑞丹(厦门大学中国史流动站博士后)徐雅芳(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今复杂的形势下,直面改革攻坚期、构建国家治理战略的重大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价值导向。国家治理理念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为国家治理的理念创新指明了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明确了国家的发展理念与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引导着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规范了公民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三个倡导”给当前国家治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关系,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实践拓展了发展方向。在国家层面,由“富强、民主、文明”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演变;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视角,拓展了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以公平正义为主导价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