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吴兴人先生是位资深杂文家、时评家。上世纪50年代末,他还在大学读书时,就有杂文问世。他的才华为文汇报总编辑、著名杂文家陈虞孙所赏识,于1960年初,在他大学即将毕业时,就捷足先登地将他揽入文汇报怀中。新闻工作的岗位,为“才露尖尖角”的青年吴兴人,提供了一个适宜成才的环境与纵横驰骋的平台。很快,吴兴人以又多又好的杂文时评,成长为上海新闻界一个著名评论工作者。四十多年后,也就是2002年,他进入耳顺之年,以新民晚报评论员的身份退休,虽然办了退休手续,但他的评论生涯却一天也没有中断。只是办公桌从文新大楼的新民晚报4楼,搬到了东方网的41楼,以东方网编外网络编辑与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为东方网评论专栏“今日眉批”撰稿,并负责东方网评论的组稿编稿工作。其时,东方网刚组建不久,按照“以言立网”的要求,亟需加强网上评论,激浊扬清,针贬时弊,帮助网民正确解读众多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然而,当时处于网站初创时期,刚刚建立的网站,工作千头万绪,评论工作往往被忽视,成为不应有的薄弱环节。东方网领导在这方面高瞻远瞩,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评论不放。不仅开辟了“今日眉批”这样原创性评论专栏,而且积极组织了一支特约评论员队伍。始参加者为7人,号称“七君子”。这些,“发前人所未发”,在网站建设上具有开创性,对整个网络评论的发展起了带动和推动作用。2001年以后,全国各大网站和一些重点新闻网站,也先后推出原创性评论栏目,组织网络评论队伍。网络评论渐成气候。东方网在实践“以言立网”的要求上,所以能走在前面,首先自然是由于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吴兴人可谓“功莫大焉”。他不仅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同时以编外编辑的身份,有效地组织了一支又一支的评论员队伍。他为人热情,以诚待人,依靠他多年的人脉关系,将沪上,乃至北京、广州等地的众多评论高手,聚集在东方网麾下。不少人原都用笔写作,不会敲击键盘。吴兴人鼓励大家学会换笔,既面对面地讲,又手把手地教。我就在他的办公室电脑前,两次听他谈如何在网络上发稿。其时,他已年过花甲,为了及时编稿发稿,每天都准时上班,风雨无阻,休假日与节庆日也不例外。作为朋友,我们常常劝他要注意劳逸结合,保重身体,他却总是以写稿编稿组稿为乐。网上评论,较之传统媒体上的评论,有个很大的特点与优点,就是发稿特别快,特别及时。写一篇杂文或评论给报刊,发表出来总要在几天、十几天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