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理论的突破点所在。他指出,“折中论”假定儿童在掌握某种操作时,也掌握了应用范围大得多的普遍“结构原则”,从而能够让儿童可以向更大范围的其他任务迁移。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在于它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而完全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归于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来看,我们就必须注意到人的心理受到历史的制约。他指出,“儿童发展中的每一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出台头一次作为集体的、社会的活动出现;第二次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和内在思维方式出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人的外部,
f即人所处之社会环境探寻“行为的历史演进”即儿童发展的直接源泉。正如维果茨基所言:“根据这些观点,教学不是发展,而正确地加以组织的教学可以引起儿童的智力发展,引起一系列在教学之外根本无法形成的过程,”“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在对以往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茨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的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的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育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由教学所动态决定的。从以上观点出发,维果茨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