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吸收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不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造完整的培养体系,充分协调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时代的主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理解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内涵,才能研究出有效的培养方法。所谓创新指怀疑、批判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1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将自己的时间大多花在书本上,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创新意识相当淡薄,其潜在的横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了循规蹈矩的“书呆子”。2缺乏创新毅力。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往往由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渡到实质,任何辉煌的成就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3对创新概念的误解。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谈起创新精神时都非常茫然,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搞科研的人才需要创新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