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客户的多笔借款往往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分类时需要每笔分别对待,逐笔分类,甚至对其中的一笔进行酌情拆分。而客户信用评级只能了解借款人的整体状况,无法掌握到每笔贷款的质量形态。还有就是时间要求不一致,对企事业单位的信用评级一般是一年一次,小额农户是二年一次。而风险分类一般要求按季或至少每半年一次,风险变化大的,可能随时进行调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信用等级好的还款能力不一定强,如果用以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五级分类,就会掩盖和影响贷款质量的本质,分类人员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过于重视客户背景,而忽视贷款偿还可能性的倾向。133风险分类与还款来源的关系风险分类的核心内容是贷款的偿还可能性,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又是决定贷款偿还性的最主要因素。在一些信用环境不理想的地区,有些借款人明明有还款能力,却偏偏赖账不还,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而银行又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迅速地保全资产,因此,担保仍然是保全资产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分类当中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134风险分类与信息缺失的关系风险分类是依据借款人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来分析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其分类结果建立在大量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基础之上。其中一些重要文件的
3
f遗失,会严重影响贷款到期收回和分类结果。随着风险分类工作的持续开展,我们必须健全信贷档案,督促借款人完善财务制度,及时提供财务报表,连续收集和监控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调查和掌握借款人的非财务信息,不断完善风险分类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的完成风险分类工作。14分类的相关要求(以我行为例)
分理处:分类认定权限为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须报支行审批;支行:分类认定权限为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须报总行行审批;自然人贷款100万元(含)以下须上报审批分类结果的,以分类清单方式上报;100万元(含)以下小企业贷款需填制分类认定表(以《自然人其他信贷资产分类认定表》代替)上报审批分类结果;100万元以上的贷款需填写认定表和撰写分类工作底稿一并上报审批分类结果(企业贷款使用《企事业单位信贷资产分类认定表》,自然人贷款使用《自然人其他信贷资产分类认定表》;)常规风险分类频率要求每季进行一次,在每季季末月(即3、6、9、12月份)进行,于月底前完成分类认定。季末月新放贷款已分类认定的,季度分类不再进行。新放贷款应在当月月底完成分类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