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之《文化苦旅》
学号:201022610211
姓名:徐瀚琳
余秋雨热曾经席卷过整过中国,他对中华5000年厚重历史的感性解读为尚
不熟悉这种散文风格的国人带去了一股清新之风。可是,随着而来的,是余秋雨
历史散文的批量化生产,在作者只为迎合市场仓促而就的几近等身的作品里,早
已丧失了之前的那种诚恳的人文情怀,代之以一种为人文而人文的矫情做作的情
感,如摆在窗台边的塑料花,艳丽依旧,但谁都知道,那是假的。而作为余秋雨
前期作品的《文化苦旅》,尚没有沾上作者那种作为“全知全能”的“一代之学
者”的文风,而带着些如被初阳照耀的水面请荷商的露珠的味道,青涩却更值得
人细细品味。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
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
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读《文化苦旅》,你似乎总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
的山水前,有人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
震憾,他婉惜、叹息。他会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
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
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
出去……”
作者的写作视野横跨大江南北,从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
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甚至越过茫茫海面,观照着东南亚不
知名的一隅叠叠的墓冢。他提笔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记》、
《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龙华》。那些文字里,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
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描写。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
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
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
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
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
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
1
f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