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r
小企业的大野心中国是一个产茶的大国,每年100多万吨的茶业总产量,40多万吨的茶业出口量。然而,在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茶企与茶叶品牌的普遍弱小化、边缘化现状和茶业弱国的尴尬现状。中国茶业长期处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型态,分产到户造成的产权分散使得每一家茶业企业都无法实现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所必须的规模化。对于久负盛名的中国八大名茶之一安溪铁观音来说,亦不例外。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以香气及观音灵韵两大特性著称,因其色深、体重,故称之为铁观音。安溪的铁观音企业约有400余家,在这些铁观音企业中,年销售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屈指可数。由于早期的分产到户,每户农户分得数亩到十数亩铁观音茶场不等,长期以来,安溪铁观音都是处于茶农种茶、制茶,茶企加工、包装、销售的较为原始的产业格局,受制于规模量产的局限,茶企一直无法实现资本的快速原始积累和市场扩张,始终只能在闽南、广东等小范围区域流通,长期徘徊不前。这一格局与铁观音产品本身极大的竞争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特别是2003年以来偏安西南一隅的普洱茶兴盛于世所创造的辉煌更是极大的刺激了每一家铁观音企业,铁观音企业谋求突变的决心异常坚定。在众多锐意进取的铁观音企业中,长和茶业不是最有实力的一个,毫无疑问是最早的一个,也是最有野心的一个。追溯长和茶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长河先祖张河清创办“长和茶庄”开始。根据族谱记载,张河清先生创办“长和茶庄”的同一年施琅收复台湾,身处海峡前沿的张河清闻讯提笔疾书“长年祈安安天下民生之所愿,和平共享享太平盛世乃众望”,以寄国家一统、万民安居乐业之情。为表达赤子诚心,张河清更是亲携精制珍藏“御藏”茗茶横渡台海,献于施琅帐下。自此,长和家族与茶业结下的渊源延绵数百年,直到清末战乱四起,长和茶庄几经沉浮,在民国初期黯然暂时停止了营业。时光荏苒,改革开放以后,张河清第八代孙张木林于1988年秉承祖志,再建长和茶业公司,以祖传茶经重振祖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长和茶业逐渐在安溪铁观音企业中崭露头角,成为第一批崛起的铁观音品牌,不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更是首批通过QS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在商业模式上,长和茶业把初见成效的“连锁加盟”商业模式导入铁观音行业,一举解决了铁观音企业资本不足前提下的企业快速扩张课题,引领整个铁观音行业开始迈上快速成长通道;品牌营销上,长和茶业更是率先挖掘企业历史,高举“文化营销”大旗,塑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