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课标下应对高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作者:刘逸群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7期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体会,并对实施策略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之际,探索切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7402
2010年暑假,甘肃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网上通识培训,秋季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高一全面推开。如何实施新课改,如何在新课改下上好高中历史课,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到2013年,全国除了广西以外,其他省份的高考均是新课标高考。而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在2013年是实行新课改之后的首次高考。新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历史学科的高考中,也成为历史学科高考发展的大趋势。弹指一挥间,新课改在我校推行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学过程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对于如何在新课标下上好历史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打破思维定式,建立课改观念
过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教师要讲得全,讲得细,讲得深,讲得到位,并且以此作为衡量好教师的标准。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亏,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应试。并且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甚至过分强调“记死背硬”,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失去信心,关键是“我记不下”。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课程改革。
二、以课标为依托,整合课程内容
历史新课程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模块式教学模式。新教材高度概括,历史跨度大,基础性知识介绍得较少;专题式模块教学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不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有些章节内容“繁、难、偏、杂”,观点超过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如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时间跨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真是古今中外。新课程教材虽然避免了高中历史旧教材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也存在着许多“硬伤”,学生印象是“突如其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