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疑问:如果我用8×18,那么积
f和其中的一个因数相同了,这样一来就与老师的结论相矛盾,就是说应该还有一种可能积与它的一个因数相等。又有个学生也提出疑问:假如拿3×0309,就得到了积09小于因数3,又有一种结论积小于它的一个因数。这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应该热情的鼓励,积极地与他一起探索,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3参与活动,激发创新
心理学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课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多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我在教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规律时,让学生在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图上画三角形,动手操作剪下每个三角形,看看多边形里各含有几个三角形。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有两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360°。五边形有三个三角形组成,内角和是540°,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算一算,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多变形内角和规律180°×(
2)。
4求新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课标》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求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两者意图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路程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经5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读题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分析解答。答案有:(1)55×5275(千米),45×5225(千米),275225500(千米);(2)5545100(千米),100×5500(千米);(3)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解得x500(千米);(4)设A、B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解得x500(千米)。不管方法和答案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解答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平时习惯上的一、两种解题方法,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