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编写工作小组按姓氏笔划为序:刘大为,严静,邱海波,何振扬,赵灵,黄青青,管向东1概述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30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表1推荐级别ABCDE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至少有l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仅有Ⅳ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fⅡⅢⅣV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2
病因与早期诊断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
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他方式的不显性体外丢失。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