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对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描述。2.能力目标: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了解元素的存在,熟记地壳中前四位的元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初步学会物质宏观和微观的描述。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物质宏观和微观的描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谜语:广告词,补好钙打一保健品。请同学们再说出一些保健品广告。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解元素概念。(一)元素1.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教师活动: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说明: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包括三个要素: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②同一类原子;③总称。理解:同一类原子包括:④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⑤质子数相同,但电子数不同例:Fe与Fe2;Fe2,Fe3。注意:质子数相同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氢分子(H2)和氦原子(He)都有2个质子,
就不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2元素符号
f师:如果用文字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将十分麻烦,对此国际上提出了统一的办法。
师: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如果几种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目标导学二:比较元素和原子概念。(一)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教师活动:①区别: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适用范围:元素,宏观描述物质组成用元素;原子,微观描述分子(或物质)构成用原子。③应用实例: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原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④联系: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总体原子是个体。2.学生活动:分层训练。目标导学三:学习元素存在及含量。目标导学四:化学反应中元素变化情况。1.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原子是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