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少的。众所周知,研究阶段是无形资产形成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投入相当巨大,而准则不考虑项目存在成功的可能性,统一将其费用化,这会使企业当期的损益受到较大影响。一旦项目研发成功,则导致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明显低估,这不利于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现行无形资产准则关于研发费用的规定会造成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越多,利润越低,账面资产越少的局面,这无疑会挫伤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跟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不相符。另外,准则还为某些企业利用开发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可以将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合理”地放置,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后续计量的差异固定资产的特征是随着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使其价值不断下降,最后只剩下净残值,越是用得久,其产生的效益就越少,因此通过计提折旧来反映其价值的递减。目前准则规定可采用的折1日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总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
无形资产的特征跟固定资产不完全相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后者不必进行摊销。只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而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选用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匹配的摊
f销方法,无法确定的,采用直线法。这个规定比较科学,因为有些无形资产尽管法律或合同规定有使用年限,但其价值恰恰会因为使用的企业规模扩张、市场影响力的加大、使用时间的悠久而使其价值的减少是递减的,如百年老字号、祖传秘方、经典品牌,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值是递减的,有些甚至不会减少。如果像固定资产那样,在财务报表上不断均衡或加速递减它的账面价值,是不切实际的,只会虚减无形资产。因此,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应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无形资产做不同的会计处理。
此外,关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更新改造,符合资本化的部分,可以重新认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的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而对于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后续支出,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准则没有明确提及,一般理解为全部费用化,这不利于会计人员在实务中进行规范操作。
四披露的差异固定资产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折旧方法等在内的六大方面。总的来说,固定资产信息的披露较充分,基本上能满足信息使用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