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出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类型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幼儿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行为本身不受主体自身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识不足而导致理解错误等表现形式。这类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而与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不必产生恐慌。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的。这类说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二、幼儿说谎表现及原因分析(一)无意说谎及其原因1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