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保持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集中注意力,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2、探索观察形成概念、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硬纸板,一段细绳,两枚图钉,两实验一人一组按课本上的要求画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铅笔所画出的封闭曲线是什么图形?(椭圆)(2)在绘制过程中,那些量是不变的,那些量是变化的?能不能把不变的量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绳长不变,图钉的位置不变,铅笔尖的位置在变。)(3)能否归纳出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先让学生动手实验,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画图的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组织小组之间经过相互交流,补充,得出最后结论: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实验二在绳长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图钉的距离,观察图形的变化,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当图钉重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若图钉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图形如何变化当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距离大于绳长时,能否画出图形?(2)满足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尝试给出椭圆定义。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再用多媒体展示过程,学生经过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由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1)改变图钉的距离,画出的是不同的椭圆,当重合时画出的图形是圆,随着图钉间距离的增大,椭圆变得越来越扁,一直增大到等于绳长时,图形变成线段,距离大于绳长,不能画出图形。F(大于F1F2)(2)椭圆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2
f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PF1PF22a2aF1F2。当2aF1F2时,轨迹是线段F1F2。对于定义,教师强调三点:①在平面内(这是大前提);②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③2aF1F2在小组汇报结果的同时,教师及时评价更正,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定义获取的全过程。设计意图这种设计,遵循了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途设计意图径,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共同交流,教师要适时启发诱导点拨释疑激励评价,通过生生,师生的多向交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