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课程论文
学号班级姓名
201011621411计科1104蓝剑泉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f陶渊明《饮酒》其五析
201011621411,计科1104,蓝剑泉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不满官
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实际上是借以述怀,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关键词:陶渊明
饮酒坦率归隐
淡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该诗约写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面对篡权和动乱的年代,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还有当时虚伪污浊的官场,亦仕亦隐的陶渊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坚定了终身隐逸的意志。自然真淳的田园生活使他冷静、和平,几近静穆,能够在超越世俗尘嚣的更高境界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净化,在感受大自然群动群息的过程中领悟自然,适应天性。每当再次读起这首诗时,我都是不由得再起想起高中时老师对这首诗的欣赏,陶渊明,一个不愿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清贫一生的高尚伟人,他的品格,他的不受外界的物质的引诱的清高,都使得我深深的迷醉其中。
一、静在于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当一个人处于嘈杂的环境时,很难使得其一直保持自己不受影响。可是他能,他不是听不到外的声音,也不是看不到外面的人的走动,可是他扔不为所动。这正如他在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的环境中,去扔能不为其所动,不受影响。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一样的如同其他人一样和别人生活在家一个
1
f地方,但去不受外界的影响,那是因为他有一颗安静的心,一颗不受外界所动的心,“心远”是其最好的解释,纵然他与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他的心去不在嘈杂的人群中,如他处于黑暗的官场时,他的心却已远离了其中,无论其中再怎么的污浊,他扔能处在那一点‘清’中。同时,“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一颗超脱于尘俗的心,何以做到这样。生存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中的,他还能淡然处之,唯静于心。现在许多人都在物质的熏陶下,迷失了生活的方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