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
2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二、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三、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实施学生活动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教学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
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现象。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
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
代细菌数量是多少?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
用数学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1
f公式成立?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学生讨论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的方案:程序和方法。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自身的特点。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结合本节的探究实验,认识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学生讨论: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