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个别领导人坚称“改革方向没有问题”、“不放弃彩电业务”之外,没有更有效的办法阻止负面报道。虽然后来吴少章搬出TCL来挡驾,却是宣传了TCL,而不是掩护了乐华。到2003年4月份的时候,媒体传言乐华将被TCL收购,乐华彩电将改姓TCL,自此之后,媒体对乐华危机的关注全面转向“TCL如何收购乐华”,以及“TCL将采取什么样市场战略”的问题。乐华由主角变为配角。乐华危机后面的故事同样一波三折。
f当媒体正在猜测TCL如何收购乐华的时候,2003年4月中旬,北京媒体又传出乐华否认被TCL收购的消息,称:“两者是在商讨合并的问题”。2003年4月15日,乐华高层在广交会上否认“收购论”、“合并论”,称:“双方洽谈出资在国内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有意思的是,第二天,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媒体称:TCL与乐华没有实质性接触,“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乐华传言四处流溢,乐华未来扑朔迷离。但是,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到2002年底的时候,乐华集团基本上已经陷于全面瘫痪状态。这一年,乐华危机入选中国营销失利十大经典案例之一。媒体的关注,推动了乐华危机的发展。媒体的关注,推动了乐华危机的发展。一个一度冲进中国著名家电品牌行列的企业,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由盛而衰,媒体“功不可没”。在乐华危机发展过程中,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站在媒体的角度看,这是无可非议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媒体能够成就一个企业,也能颠覆一个企业。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只有那些善于“驾御”媒体的企业,才能如鱼得水。良好的媒体关系和运作技巧,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一门必修课。乐华危机根源那么,乐华危机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呢?对此,营销界和媒体均有争论。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文章,曾经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乐华危机的根结。文章认为,乐华危机,表面上看是由渠道改革所致,事实上,渠道改革仅仅是一根导火索,乐华此前已经为自己卖下了祸根。首先是乐华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存在悖谬。乐华彩电的广告语是“国际产品,回到中国”,这应当是一个高品质、高技术的形象定位,但是,它实际执行的却是低价销售策略,乐华彩电市场售价几乎是所有品牌中最便宜的,和当年的高路华差不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消费者不明白乐华彩电到底是国际品质还是大路货,于是呢,高消费群体不找它,低消费群体对它望而生畏。当然,这只是理论分析。事实上,乐华彩电“国际产品,回到中国”的广告诉求并没有坚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