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1概述
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poi
t)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也称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核心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及急性期反应等。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但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被动性升高,其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临床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全身性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等)等导致的高热;散热障碍见于:环境高温、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
生理性体温升高是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应激时,其体温也可超过正常值05℃,但其本质并非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例如,剧烈运动时体温可升至38℃,甚至更高,这是由于产热过多所致。月经前期、妊娠期体温可轻度升高,与孕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发热常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而首先被患者察觉,因而,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之一,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2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致热原(pyroge
)是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并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包括来自体外(外致热原)或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的物质。21外致热原211细菌及其毒素(1)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进入体内引起发热,主要是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e
dotoxi
ET)为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个部分组成。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有明显的耐热性,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去除,ET的分子量很大(10002000k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外实验表明,微量的ET与白细胞共同培养,可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家
f兔和犬静脉注射ET后,血清中可检测出大量的内生致热原。因此,认为ET性发热是由于ET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所致。ET反复注射可使动物产生耐受性。内毒素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外环境中主要的热源性物质。(2)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发热方式:①外毒素:从某些革兰阳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