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农村小微企业发展
2012720104040王月金郭海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7月19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大量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但由于中国农业发展还主要靠天吃饭、农产品价格弹性大,农村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大,使得“贷款难、难贷款”成为横亘在农村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一道坎。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创新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不仅破解了农村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支持“三农”中更具优势,而且也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找准定位,更具发展前景。正如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肖四如所说,“农村信用社完全可以像现代银行一样充满活力”。
“信用共同体”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重视“三农”问题和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已形成共识,“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也在中央文件中被反复强调。但由于农村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缺乏有效担保等问题,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得到大量资金,却找不到优质客户,出现“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肖四如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现代银行所要求的信息对称和抵(质)押条件,农村小微企业是不具备的。如果能找到一种途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和抵(质)押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f对此,“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江西省农信社通过在余江县等地试点,建立了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农村金融抵(质)押不足的路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发掘各类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协会等信用资源,把贷款受益各方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农村信用社给予授信贷款,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和“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
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都昌县周溪镇虬门村有100多年的珍珠养殖加工历史,但资金缺乏一直制约着当地珍珠养殖加工业扩大产业规模、创新工艺和品种。而农户个体实力弱小,不符合商业金融机构大量贷款的条件。但在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之下,贷款难对于扩大珍珠养殖业再也不是难题了。
虬门村村民曹华林是从事珠核加工的专业农户。他说,去年,当地农村信用社累计为村民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近2000万元,200多户农户受益,为珍珠养殖加工产业带来了“及时雨”。目前,村民已基本摆脱“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逐步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