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331103432点击:8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促使传统文化出现了现代化的转变;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形式,在二者的互动融合中又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注重人本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民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1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之后的历代思想家也都强调民本主义:朱熹强调“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王夫之指出“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这些思想都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本位,他同样对人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以人学为核心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作以预见时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大多认为“以民为本”的思想家都倡导君为主、民为仆,把人作为实现统治的手段。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有本质的区别,但二者在重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具体内容上具有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2注重实践方面传统文化对于“纸上得来”与“躬行”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不管是“纸上谈兵”还是荀
子的“行高于知”的知行统一观,都着重强调“行”的根本性地位与作用。而马克思根本的观点就是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注重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地位,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目的高于“认识世界”的理论诉求。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地位上的相似性为实现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是科学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它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不能具体地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民族性才能实现。囊括或者说是涵盖了世界上一般的、历史的民族形态,才能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以民族化的形式达到世界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