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3、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1
f三重(chó
g)挂(juà
塘坳(ào)俄顷(qǐ
g)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