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留有后遗症。病源: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ACVA)的2、4、5、7、9、10、16型等,B组(CoxasckievirusBCVB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
E
terovirus71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
(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
f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
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4、流行特点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今年手足口病发病特点:1、发病时比去年早;2、病情来势凶猛,重症,聚集性病例较去年同期上涨较快;3、发病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876;4、发病职业幼托儿童超过散居儿童,提示幼托机构防控工作出现漏洞;特别是发病较多的幼儿园;5、病原学监测结果:采集9份咽拭子样品,7份结果阳性(EV71),说明我县存在肠道病毒EV71的风险很大,易感者患重症的几率较高。防控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2、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防治能力3、强力推进“84”化4、加强疫情监测分析,规范疫情处置5、加强督导力度,确保措施落实
f6、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要将知识要点覆盖到每个06岁儿童家庭。在宣传单中将“84”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方法用简明易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