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观测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地震波由若干种波组成,其中主要的是纵波和横波,《爆破安全规
2
f程》就是以纵波的波速度大小来作为震动破坏的判定依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除应以位移、速度、加速度作为破坏判据外,还应考虑爆破震动的持续时间累积破坏作用、震动频率与建(构)筑物固有频率的关系等一系列其它因素,关于这些目前各国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建立科学的爆破地震破坏判据系统是今后测试技术发展的方向。(1)、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区别: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有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是急剧释放能量,并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从而引起质点的振动,产生地震效应。因此,它们对建(构)筑物和人员等造成的危害的机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爆破时装药处在浅层或地表以上,炸药释放的能量有限,而且只有部分能量形成地震波,如岩石中爆破地震波的能量只占炸药总能量的2~6,水中约占20;而天然地震却与此正好相反。二者的区别在于:①爆破地震的振动频率较高,一般为10~100Hz,岩石的振动频率高于土壤;小药量引起的振动频率高于大药量,而且大大超过普通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天然地震则属于低频振动,一般为2~5Hz,与建筑物的自振频率比较接近。因此,认为爆破地震能与建筑物的自震互相叠加而产生共振,几乎是不可能的。②爆破地震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约为01~2S;而天然地震的持续时间则较长,通常为10~40S,有时甚至长达几分钟。③天然地震的振幅大,衰减慢,影响范围大,破坏能量也大;爆破地震与此则相反。
3
f④爆破地震的震源大小、影响范围及其程度,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而天然地震目前尚不能加以控制。虽然在同一地点的两种地震波参数相同,但爆破地震对该处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要比天然地震轻的多。因此,可以参考建筑物抗天然地震的烈度设计规定,一般允许将其烈度降低1~2度来考虑爆破地震引起的破坏规模。(2)、爆破地震效应的特点:①相对位置:低于爆源处标高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比高于爆源处标高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大的多。②建筑物的类型:低矮狭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比高大细长建筑物要好的多;大跨度的空旷建筑物及承载结构物易被震坏。③地形地质条件:深沟、坑、河、渠、断层和破碎带有明显的隔震和减震作用,预裂爆破所形成的缝隙也有很好的降震作用。岩石越坚硬,抗震性能越好;砂石、回填土和碎石作基础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④爆破类型:爆破地震的强度随着爆破作用指数
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