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2、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实质:私有制公有制c、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3、“一五”计划:1953195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3)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实行c实质: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生产关系局部调整d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促进了城市改革全面展开。(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a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③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