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专题十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2.“一五”计划(19531957)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4)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4)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3.“左”倾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开始好转。5.“文化大革命”浩劫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3)文革中经济有发展的两次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整顿,国民经济有起色。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