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城市“十二五规划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关于晋城市十二五”规划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十二五转型四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红星刚刚结束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晋城经济社会要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晋城”的宏伟目标。目前,“十一五”规划就要胜利收官,“十二五”规划即将精彩开局,晋城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在未来的5年里,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逐步到位,我市煤炭产能将顺利翻番,形成地方煤矿和晋煤集团年产2亿吨的生产规模,在资源价格持续走高的形势下,晋城主要指标的“跨越”发展将不是问题,“转型”遂即成为决定晋城未来发展走向的战略核心。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要问:转型发展,晋城准备好了吗?一、解构与建构:“晋城模式”还能走多远?解构与建构:晋城模式”还能走多远?1当下“晋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1当下“晋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1985年建市以来,晋当下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粗放式经济快速形成和扩张时期。这一阶段从1985实行市管县开始到1995年前后中国经济软着陆为止,纵跨了“七五”、“八五”两个时期。十年间,晋城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和“南巡讲话”后的飞跃发展两次历史机遇,凭籍丰富的煤铁资源和灵活的体制机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小高炉、小煤矿、小水泥、小五金等“五小”工业百花齐放,活力迸
f发。全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呈现低门槛、低产出、低效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典型特征。与1985年相比,1995年全市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208下降为132,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之比从062提高到092,工业化程度从081提高到096,晋城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二是产业结构收缩和集中时期。从1996到2000年,整个“九五”时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企改制等原因,以晋钢、太印、晋城电厂和气门厂为代表的非煤企业纷纷破产倒闭,1985年以来轻工业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更是以年均1823的速度迅速下降;1995年晋城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000年下降到149,2007年仅占1007;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从1985年的143∶857,递减到2000年的1096∶8904,2007年则进一步减少到28∶972;煤炭、冶铸、电力、建材四大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大厦的“四梁”,晋城形成了典型的资源性经济。三是市域产业结构单一化、主导产业生产方式现代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