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
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
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
乏实践指导性。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
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
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
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
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
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
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
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
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
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
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
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