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长规律。一位中学生的呼喊使人警醒“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重负之下的家长很“变态”
申论真题httpbjoffc
comhtmlbeiji
ggo
gwuyua
kaoshitikushe
lu
f■舍不得吃穿,却把大把钞票送给培训机构“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声乐,周四英语,周五钢琴,周末数学……”武汉徐女士已为5岁半的孩子报过17个培优班,累计花费近12万元。这绝非个案。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们的重负也传递给家长,使家长们也变得很疯狂、很“变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拿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训机构孩子上学我们工作、孩子培优我们作陪,节假日不属于孩子也不属于家长眼睛盯着的是考试成绩,耳朵听的是各路有关教育的小道消息,鼻子还要灵敏嗅出暗流涌动的培优市场孰优孰劣,口头谈论的也都是奥数、培优……疼她就是害她,总不能为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失去美好的未来吧”
这是武汉市一位母亲发的帖子《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立即引起众多网友“围观”,许多家长感同身受、纷纷跟帖,认为自己也是“变态娘”、“变态爹”。家长们的“变态”源于巨大的升学压力。由于担心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充满焦虑与不安的家长们不停地为孩子们灌输这样的理念: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能用能力说话,用成绩说话。于是,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在求学的道路上跋涉、拼搏,逼迫孩子尽可能地比其他孩子多学一会儿,多读一点,多考一分,从学校门口接出来,又把孩子送进培训班……课业负担,就这样叠加起来了。越减越重酿成“全民焦虑”■压弯孩子的身躯,扭曲孩子的精神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88年5月,国家教委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2000年2月,教育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把“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小学生的负担却越减越重。重负之下,拔苗助长,教训非常深刻。机械重复的学习只能培养出工匠,轻松快乐的创新创造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大师。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个性,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思考,让人焦虑。教育的“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明显标志,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当政策的减负目标像西西弗斯的巨石那样年年推进、又每每回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