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聚成痰,痰涌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
食少脘痞等症。老师此次所拟方剂,既有三子养亲汤、又有玉屏风散。
三子养亲汤可降气快膈,化痰消食。玉屏风散益气以固表,预防感冒。
而加用“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乌梅、杏仁等配伍可用于肺
虚久咳。诸药合用,诸症乃消。
f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带教单位指导老师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跟师日期XX年4月10日跟师地点老师诊室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
赵文军,男,40岁。喘憋、咳嗽、咳痰10余年,加重7天。咳
白痰,痰少而粘,不易咳出。舌苔黄腻,脉滑数。方拟定喘汤加减,
处方如下:炙麻黄、杏仁、紫苑、款冬花、桔梗、厚朴、百部、枇杷、
川贝母、地龙、苏子、白果、乌梅、甘草。
体会:老师此次选用的是定喘汤加减,宣肺降气,祛痰平喘。而
其中麻黄炙用,平喘效佳,与杏仁、甘草三药配伍即为三拗汤,可增
强平喘功效。老师还选用了地龙,本品能扩张支气管而有良好的平喘
作用。对支气管哮喘以肺热型较为适宜。可研末单用,或配伍麻黄、
杏仁、石膏等药应用。
f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带教单位
XXX医院
指导老师
XXX
继承人
XXX
跟师日期XX年4月14日跟师地点老师诊室
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
穆春霞,女,30岁。以“两胁肋疼痛数日”就诊,平时怕凉,有
时伴左侧腹痛、心烦、急躁易怒。食少乏力,舌质偏暗,苔薄白,脉
弦而虚。处方如下:当归、芍药、柴胡、云苓、炒白术、干姜、薄荷、香附、木香、沙参、麦冬、甘草,日一剂。
老师分析:该病人四诊合参,当拟诊为祖国医学“胁痛”之范畴。而胁痛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证型有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病位在肝胆,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以辨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和辨虚、实为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利胆,理气通络之品。但应注意,对于香燥理气之晶,不宜过量服用。
f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带教单位指导老师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跟师日期XX年4月18日跟师地点老师诊室
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
惠仁堂,男,37岁。以“头晕3天”前来就诊。纳差、乏力,眠差多梦,二便通条。舌苔黄厚,脉弦。测血压160110mmHg滋阴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