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法探讨
在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如何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选择教法,科学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下面就以初三化学《一氧化碳》为例谈谈我的作法,与同行交流。一、引导阅读,归纳知识初中化学教材,大都属于说明文,特别是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内容,一般是由物质组成或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由性质阐明其用途及其鉴别,加之新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便于学生阅读。使记忆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达到。在《一氧化碳》一节中,CO的物理性质、毒性以及CO对空气的污染等内容均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观察,联系实际找到答案。另外,通过经常化的阅读训练,学生还能自己归纳出学习某类知识的规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学生就会按照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知识。二、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化学教学最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是实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尤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灵活地引入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去激励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则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掌握,就会更快更好。同时,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根据新教材重视实验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一氧化碳》时设计了两个学生并进实验:实验准备:预先用排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每组收集两锥形瓶CO(瓶内留有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塞上橡皮塞。将铜箔卷成直径为15毫米、长为30毫米左右的圆柱形筒状(简称:筒状铜箔)固定在铜丝螺旋状一端,铜丝另一端插到橡皮塞上备用。CO可燃性实验:让学生振荡已集满CO的锥形瓶,同时观察瓶内石灰水有无变化,然后先划燃火柴,再迅速打开锥形瓶点燃CO(即“火等气”法),观察火焰颜色,燃烧完毕,用手感觉瓶壁温度是否变化,振荡锥形瓶,继续观察瓶内石灰水的变化。CO还原性实验:将筒状铜箔放在酒精灯上灼烧,使其光亮红色的表面生成黑色的CuO,过一会,打开锥形瓶,将表面变黑的铜箔放凉后插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振荡石灰水无变化,铜箔仍显黑色,是CuO与CO不反应吗?另取大小一样的铜
f箔在酒精灯上灼烧后,趁热插入锥形瓶中,塞紧瓶中振荡,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及瓶内澄清清石灰水的变化,待铜箔冷却后,点燃瓶内剩下的CO。利用这两个实验,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