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及金的关系中,双边贸易的场所榷场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榷场是一种互市的场所,而互市是一种双方面的商业贸易,宋朝廷有意利用它,成为宋王朝与其它民族交往的重要手段。当时,
f互市有官营的互市和民间私营互市两种,也即大家通常所说的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宋政府有时通过对榷场贸易的管理和民间贸易的限制,从经济上封锁少数民族,使其臣服。
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内地。或是因为其地不生产某些生活必须品,如茶叶等,或因其地贫瘠,生产的生活必须品满足不了人民生存需求,所以他们往往严重依赖与内地的贸易,一但停止榷场的互市,他们的生活或生存就存在着严重问题。而宋朝经济发达,对边疆的贸易依赖性较小,因此,停止双边贸易对宋朝影响小,对少数民族影响大。
宋的这种以边疆贸易控制少数民族政策对西夏和南方、西南的少数民族作用尤其显著。庆历四年(1044),宋与西夏签订合约后,“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寨”,进行互市。嘉佑二年(1057),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他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3,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于是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在宋、金战事正酣的情况下,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金仍在国书中提出设置榷场。
签订于绍兴十一年的“绍兴和议”,既是一个屈辱的条约,也是保证南宋基本安定的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但中间的唐、邓二州和商、秦一州一半属金。绍兴九年,金使携诏书到宋和谈,这时双方战事缓和,面对
f要签订的屈辱条约,宋高宗对臣下讲:“朕今日和议,盖欲消兵使百姓安业。留司岂用多兵,但得二
三千人弹压内寇足矣。至如钱粮,亦只据所入课利,养蟾官兵。他日置榷场,不患无钱。”
与金签订屈辱条约的目的是否是真的考虑“消兵使百姓的安业”,但签订屈辱条约所要付给金的巨额银、绢负担可以通过双边贸易弥补确是不错的主意。这说明宋政府有较强经济管理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建立一套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就不会有丰富的货源和大批经验丰富的贸易商人,南宋政府就不会从双边贸易中得到那么丰厚的回报。当战场上失利的时候,商业经济给了宋朝充足的底气。
榷场最重要的作用是和民族之好。宋王朝与契丹的和好就是得益于榷场,“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