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4分)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2分)
f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2分)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7分)家徽余华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