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虽在需要量上有多少之别,但对植物的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从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来认识每种化肥的成分、生产原理,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农药。广义的农药包括所有在农业使用的化学品,例如,日本早期(1948年)公布的“农药管理法”就有这种解释,近年来甚至把天敌生物商品也包括在内,称为“天敌农药”;英美至今仍有沿用“农业化学品(agiculturalchemicals或agrochemicals)”这一名词的,事实上也把化学肥料包括在内。狭义的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有害生物(病、虫、草、鼠等)的化学药剂,以及为改善其理化性状而用的辅助剂,还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在国际交流中,已统一使用农药(pesticide)一词,其定义和包括的范围也大体趋于一致,即狭义解释的农药。
我国所用“农药”一词源于日本的“农药”。1997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一次对农药的物质特性给出了界定。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抑制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的或者几种物质混合物及其制剂。
从农药使用中的三个过程和环保的角度出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是农药研发的发展方向。疑难突破1农作物需要哪些营养元素剖析:1840年李比希出版《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首创植物的矿物质营养学说,现在给农作物补充营养元素,已成了农作物增产的主要途径。高等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有6种:C、H、O、N、P、K;中量元素有3种:Ca、Mg、S;微量元素有8种:、Fe、M
、Z
、Cu、B、Cl、Mo、Ni;Na和Si也是高等植物必需的元素。2如何理解DDT的功与过?剖析:DDT最先是在1874年被分离出来的,但是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PaulMuller重新认识到其对昆虫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性毒剂。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量地以喷雾方式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例如在印度,DDT使疟疾病例在10年内从7500万例减少到500万例。同时,对家畜和谷物喷DDT,也使其产量得到双倍增长。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奎宁防治传染源,以伯胺奎宁等药作预防,再加上喷洒DDT灭蚊,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Carso
在其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游隼、秃头鹰和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代烃会干扰鸟类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