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
读《适用课堂教学艺术》心得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问题学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问题学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问题学生、转化问题学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问题学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问题学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问题学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问题学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问题学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
f的实施。所以,尽管问题学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怎样转化问题学生?让我们先从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入手,只有掌握其心理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开处方,那么,问题学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呢?一是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心理。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自尊需要是人的高层次需要之一。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哪个人不要尊严?从表面上看,许多问题似乎既无荣誉感又无羞耻心,批评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经常被一些老师斥之为“脸比城墙厚”。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尊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给予他们的大都是批评、指责、处罚,很少有表扬、鼓励、肯定。种种的岐视和冷遇,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甚至反受到伤害。于是用一种极端的形式自卑感表现出来。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对进步丧失信心,对班集体、对荣誉、对老师的教育表现冷淡,有的更以对抗的形式向变态方向发展,如故意与老师唱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