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部位,及其对城市全局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防洪标准的拟订主要看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其具体设施的重要性。“显然,对于北京来说,一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点偏低了。”黄顺江认为,这一标准大概是在1990年代制订的,已不适应北京今天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调整和提高了。但黄顺江同时表示,如果提高防洪标准,对北京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北京是一个古都,建设历史悠久。不同时代建设的地下管道技术和标准不一,体系杂乱。因而已建成城区重新开挖地下空间进行大管道建设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在老城区)。二是,作为国际化都市,北京建筑和人口密集,防洪设施使用负荷重,维护成本高。一旦进行改造,庞大的建设投资规模无疑会增加财政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善应急机制是当务之急虽然提高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确实能够极大改善城市防洪能力,但是考虑到耗资巨大以及建设周期过于漫长,必须寻找其他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的有效措施。这次暴雨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基础设施硬件不足外,更多的是管理等软件方面的欠缺。事实上,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现代城市的安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但就对本次暴雨的应对情况来看,北京现有的应急体系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对于应急体系的提升,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研究员陈安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信息搜集系统北京作为全国道路摄像头密度最好的一个城市,在721这样的暴雨来临时,就应该把平时监控车辆违规现象的摄像头转换用途以监控遇险车辆,并在风险高的路段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信息发送系统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可以做到给某个给定区域的手机发送短信的功能,桥下和凹槽路段的险情其实可以发送到大家的手机上,如果我们的手机设置一个强制阅读功能,那么,这样的信息还可以被高声阅读,引起司机的高度警惕。同时,路上的显示屏也可以更快地更新前方路况。对特定区域“可恢复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可恢复性”技术可以协助回答某个受灾区域或者设施能够在当前应急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能够恢复到我们期望的状况。像这次的立水桥,历次的安华桥下这样的地方,应该模拟多
f种灾害情形进行更为准确的可恢复性评价和恢复的努力。多部门协调能力我国人力资源确实很多,而不同领域中的应急人员应该实现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更好的合作协作。消防人员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应急的主导队伍,那么,在暴雨的应急面前,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考虑r